登录  
 加关注
   显示下一条  |  关闭
温馨提示!由于新浪微博认证机制调整,您的新浪微博帐号绑定已过期,请重新绑定!立即重新绑定新浪微博》  |  关闭

乡村教师的博客

隐居于村野,遨游于网络,看时事变化,品百味人生,过平淡生活……

 
 
 

日志

 
 

由一次纠纷化解所想到的  

2017-05-07 20:20:15|  分类: 生活随笔 |  标签: |举报 |字号 订阅

  下载LOFTER 我的照片书  |

人生旅途中,总有一些事情在不断发生着,有的是一闪而过,有的却是刻骨铭心,让你一辈子难以忘记。一直秉承着低调做人,乐于做事,大事化小,小事化了的人生准则,但有的事情却会让你的心情跌落低谷,不想因为某些小事而影响团结,更不想因为不必要产生的矛盾影响彼此之间的情谊。人生就是这样,不愿意发生的事情往往会不期而遇,总是有人不顾及情谊而挑点内心的底线,一味的忍让带来的却是更多的伤害。

一直都开导父母看淡点,想开点,但毕竟他们所生活的年代不一样,他们曾经历过食不果腹,衣不蔽体的苦难日子,那些过去的日子,萦绕在他们心里是一辈子都挥之不去的。作为地地道道的农民,在他们眼里,土地是最宝贵的自然资源,没有了土地,就意味着什么都没有了。虽然他们现在不再为生活而忧,但他们对于土地的感情却是沉沉淀在内心的最深处。对土地的感情,或许我们这一代人是无法理解的。

当我接到母亲的电话时,我的心中顿如打翻了五味瓶,浑身不是滋味,一边是自己的父母,一边是尊敬的长辈。母亲和姨妈是堂姐妹,在我所能记忆的岁月中,她们的关系一直很好,没有说过半句闲话,没有红过一次脸。农忙时,互帮互助,农闲时互相窜门,一起回娘家,一起走亲戚,总之,在她们的人生之中,身影常常相伴。

可就在她们走入人生晚年,更应该心心相照的时候,却因为一些小事而引发了不该引发的矛盾。

事情的缘由还得从一块土地谈起,这块位于毛栗丫的土地,其实并土质并不好,听父母说,这是集体划给我家的园子土,从我出生那年,也就是一九七六年就开始耕种,而与这片土地相连的,是姨妈家的林地,这几十年来,一直都相安无事,万万没有想到,就在去年进行土地确权时,心目中一直很慈祥的姨妈却变了,在利益与亲情面前,她于亲情不顾,开始无端制造事端,抵毁我父母,而作为晚辈的我,并不想参与到老一辈人的恩怨之中去,时常开导着自己的父母,对姨妈依然还是百般的尊敬。

一味的忍让却让她变本加厉,所作出来的事情越来越不可思议,越来越伤害着和她和睦相处,共同生活了几十年的亲人的心。就在前几天,她将我母亲辛辛苦苦种栽的毛栗树连根拔起三十多棵,母亲打来电话,甚是伤心。为了不让矛盾更一步激化,我边安慰边开导着母亲,并告诉母亲,这些事情,由我们来处理。

昨天中午,正在午休,母亲又打电话来说,这个事情已经被我姨妈反映到村里了,村里的领导正在现场解决,叫我速回。我急忙起就要,到学校安排好下午的课后,驾车向老家急行而去。一路上,我一直在告诫自己,千万不能冲动,老一辈的矛盾要靠我们来化解,如果不从大局出发,这件事情会更加激化两家人的矛盾。当我到过之时,村里的领导早已到达现场一个多小时,母亲和姨妈嘴上还叫着劲,一个也不服输。村领导见我到达,对我说道,你母亲说,要你来解决,你现在已经来了,就看怎么解决吧。

对于这片土地,小时候的模样我依稀还记得,那时常来此替父母干农活,割猎草,虽然过去了二十多年,但并不曾忘记。这片较为贫瘠的土地,我早在多年前就开导父母,不要让他们再耕种了,但土地就像父母的命一样,说什么也不愿舍弃。国家施退耕还林政策后,在我的一直劝导之下,父母已年老多病,在去年栽上了毛栗树。在场的姨妈,二伯伯及他哥哥嫂嫂一口咬定说,分给我家的园地只有一分六厘地,只有下面两块,其它的全部是开的荒,是他们家的林,这些地方是他家的老业。为了不激化矛盾,我心平气各的对他们说,要说亩分,那时都是估算的,没有哪一家的田土是经过测量的,远一点的,不好的地,在亩分的县殊是很大的,有可能一亩地只算几分。我的这种说法得到大家的认可,在场的不少人都经历了土地承包到户的那段历史。

有些话,万不得已这时,我不愿意说出来,怕伤了两家几十年的感情,不希望她们在年老的时候带着仇恨,生活在仇恨之中。

在上世纪八九十年代,缺衣少食的日子在农村常常有,特别是对于像下五龙这样的大寨来说,人多地少。为了增加收入,开荒种地几乎家家都存在,即使说父母边边解解开了一小点,这也是一种正常现象。按照国家土地政策,只要耕种二十年以上,就属于现耕种人所有,从土地承包到户已经整整过去了三十多年,我虽然不知道当时划分土地是这片土地的原貌,但我从记事起,一直就是今天这个样子,起码也是二十年以上了。如果我坚持这片土地的所有权,他们也是没办法的。

因这一小片不出庄稼的贫瘠土地而闹得满城风雨,世人皆知,两家的关系肯定再也无法调和,这是我最不愿意看到的结果。经过再三权衡,我决定作出让步,不要让老一辈的人生活在仇恨之中。曾记得一首诗:“一纸书来只为墙,让他三尺又何妨。长城万里今犹在,不见当年秦始皇。”虽然土地是农民的生存之本,但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成片肥沃的土地荒芜搁置,更何况这里离家远,路难走,父母年事已高且常年生病,早已经不再让他们耕种。让吧让吧,只要能化解矛盾纠纷,吃点亏又算什么。

后来在村委领导的建议之下,划分了边界。母亲虽然有些不愿意,但还是接受了,而姨妈家那边,开始还不愿意接受村里的调解方案,后来在在场人的劝说之下,嘴里嘀咕着离开了。

一起矛盾纠纷就这样化解了,从表面上看,都觉得是我吃亏了,只要能化解矛盾,我觉得这个亏吃得值,如果在任何事情面前都怕吃亏,那什么事情也办不好,两家人的矛盾会更一步极化,矛盾的激化是年轻这一代人不愿意看到的。作为子女的我们,都希望辛苦了一辈子的父母安详度过晚年生活,如果生活在矛盾和仇恨之中,哪来快乐所言。

在新一轮的农村土地确权之中,引发了不少的矛盾纠纷,因为土地,让一些邻居,弟兄反目成仇,破坏了团结,失去了和谐。

忍一时风平浪静,退一步海阔天空。要舍,才有得,有付出才会有收获,人生不是一帆风顺的,在矛盾纠纷面前,应该要有更长远的眼光,一颗豁达的心胸,把大事化小,小事化了,让矛盾化解,让仇恨消失,少矛盾,少仇恨的人生才是快乐的人生。

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父母,父母生活的时代和我们生活的时代不一样,他们经历的苦难比我们多,由于受到历史条件的限制,他们所受的教育,所见的世面远远没有我们这一代多,特别是进入老年后,他们常常为一些在我们看来根不值得一提的事情而纠结着。常言道,老还小,随着年龄的增长,他们会变得越来越小气,有时候连做子女的都无法理解,更何况是别人,本来年轻时很好的关系也因为一些小事,甚至是一些道听途说的事情而引发矛盾,让经营了几十年的感情一夜之间消失怠尽,即使在路上碰见,也像敌人一样横眉冷对。而下一代之间,关系却是非常要好,使得做子女的有时候真的很为难。一边是父母,一边是多年的感情,在这种情况下,更多的是开导自己的父母,让矛盾慢慢化解,消失。

谁愿意让自己的父母受到委屈,让愿意让自己的亲人受到伤害?但如果一味的为父母出口气,表面上是孝道,其实是在激化矛盾,逞一时之快,引发的将是百日之忧。作为子女,当父辈之间有矛盾纠纷时,我们要以更长远的眼光去看待,用你的一言一行来化解双方的矛盾,其实很多事情都是误会,消除了误会,就化解了矛盾。

在农村,应该不只是农村,常常有这样一群人,一天喜欢窜东家,逛西家,掐头去尾说东家的长,道西家的短,导致矛盾产生及恶化。在我的记忆里,常常有这样的情形,有人总是喜欢听别人说长道短,关系好点的,就站在旁边听别人说东道西,关系一般的,或是平时交往不多的,更或是有矛盾的,就在一些别人看不见的角落里,有时候晚上在别人家的门口悄悄偷听别人摆龙门阵,经过他掐头去尾的传递后,完全改变了事实的真相。农村的矛盾从何处产生,除了利益纠纷外,这也算是一个矛盾主要的渠道。

我也常对家人,对朋友说,那些喜欢说东家长,道西家短的人,其实我们也应该要理解,他们生活的时代不一样,书读得少,又喜欢摆龙门阵,他们不懂国家大事,他们所摆谈的不过就是发生在身边的事,偶听到的一句玩笑,或是某件让他看起来是很新鲜的事,迫不及待的与人分享,在分享的过程中,添油加醋,你添点,他加点,到后来,一句话就像变成一个故事,传到当事人耳朵里,没有的事,人人都会觉得憋屈,要找另一方理论,而当事的另一方,没有的事情,他当然也不会认,就这样,闹得不可开交,其实这些事情都是在别人的信息传递过程中变了味的,但他们却不会去核实,导致矛盾越积越深。

还有一些人,见不到别人好,总是想方设法激化别人之间的矛盾,农村哪里没有点鸡毛蒜皮的事,而这部分人就是利用这些小事激起双主的矛盾,他在旁边看热闹。或者说,他看不惯某人或是某家,总是千方百计的去捉别人的短,人无完人,生活中难免会说出不应该说出的话,即使心里不是这样想的,但有人就是利用这些来挑起事端,激化矛盾。

生活在世上,难免会产生一些矛盾纠纷,只要心底无私,相互忍让,矛盾纠纷就能化解,在轻松愉悦的心境中享受快乐的人生。

闲言碎语时常有,矛盾纠纷偶会生。

心底无私天地广,互相忍让事无争。

由一次纠纷化解所想到的 - 天涯浪子 - 乡村教师的博客

 

  评论这张
 
阅读(158)| 评论(0)

历史上的今天

评论

<#--最新日志,群博日志--> <#--推荐日志--> <#--引用记录--> <#--博主推荐--> <#--随机阅读--> <#--首页推荐--> <#--历史上的今天--> <#--被推荐日志--> <#--上一篇,下一篇--> <#-- 热度 --> <#-- 网易新闻广告 --> <#--右边模块结构--> <#--评论模块结构--> <#--引用模块结构--> <#--博主发起的投票-->
 
 
 
 
 
 
 
 
 
 
 
 
 
 

页脚

网易公司版权所有 ©1997-20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