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加关注
   显示下一条  |  关闭
温馨提示!由于新浪微博认证机制调整,您的新浪微博帐号绑定已过期,请重新绑定!立即重新绑定新浪微博》  |  关闭

乡村教师的博客

隐居于村野,遨游于网络,看时事变化,品百味人生,过平淡生活……

 
 
 

日志

 
 

曾记得的那些儿时的谚语的打油诗  

2011-11-06 23:36:04|  分类: 教育随笔 |  标签: |举报 |字号 订阅

  下载LOFTER 我的照片书  |

        晚上下班,搭同事摩托车回家,还未走出校门,一同事要同我们一起到农贸市场开车,说晚上他要去遵义接父母,三同事同坐一辆摩托驶出校门,天上的月亮正明,同事说,刚才好像下雨了,我笑着说,哪里有雨啊,月亮不正明着吗?大家抬头望明月,刚才还明亮的月亮,现在已经有一层薄云遮住了,这时我想到了小时候经常听说的一句谚语,毛星有雨毛月晴,意思是说,如果星星周围有点毛毛的感觉,那么肯家是要下雨,而如果是月亮发毛的话,就是晴天。以前,信息落后,看不到天气预报,人们就根据一些自然现象来判断天晴落雨,那是人们对自然规律的总结。

      同事问我,你猜,上周我们在开阳搞教研活动,我说了一句什么话呢?他随后就对我们说,去搞教研活动,他上的课,课题是《看云识天气》,在我们这边的教材里,已经没有了这篇课文,而开阳属于贵阳市,所用教材版本不一样,他说他在最后说了一句:云朝遵义城,背起蓑衣跑不赢,还说这些谚语是我们那边的人发明的。

      在我的记忆中,这样的谚语很多,我家地处乌江河岸,对对岸就是原属安顺地区,现属贵阳市的息烽县温泉镇,出站就能看见高耸入云的南山,到现在我都不知道这座山具体叫什么名字,可能是处于南方,就习惯叫它南山吧。这座山很高,老远就能看见,川黔线(现在叫黔渝线)从半穿过,还有一个小站,叫盘脚营站。有一句当地的谚语是这样说的:云朝南山,水从田坎翻。小时候,下雨的时候,就看云移动的方向来判断是大雨,还是小雨,还是一陈子就过。还有诸如此类的土谚语:云朝尚嵇区,骑马披蓑衣;云朝开阳县,落起团团转;云朝遵义城,背起蓑衣跑不赢。这些谚语,都只是当地流传,登不了大雅之堂,但很实用,在我的记忆中,打雷下雨的时候,正值是打田载秧之时,只要一下雨,大人们就赶着牛,披上蓑衣去耕田,不然大雨过后,就没水打田了。下雨时,我们往往坐在家门口看雨,看云移动的方向,来简单的判断雨什么时候来,雨要下多久。

    有一首打油才叫绝,编这首打油诗的人,现在已经无法考证,这首打油诗是这样的:茶腰打雷,龙堰下雨,马坪干起灰,谷家坳留不住,青山寨蹬(第四声)起落,观田坝理沟。或许你看不懂,这首打油诗里的每一句,都涉及到了一个我们这个地方的地名,把这首打油诗的地名连起来,几乎就是一条直线,诗中包含了该地方的一些主要姓氏,又突出了雨的无常性,有道是东边日出西边雨的那种情况,茶腰,姓雷的较多,离龙堰离茶腰大约有丙公里远,这里的人主要姓夏,而马坪离茶腰和龙堰都不远,三个处于三个在角位置,而这三个地方,就处于三角的三个顶点上,马坪离这两个地方的距离都相着不大,约1-2公里。而谷空坳离龙堰约3公里左右,这里主要姓刘,而青山寨离谷家坳约1公里,主要姓邓,观田坝离青山寨约2公里,这里主要姓李,被称为“儒林楷模”的李为,就出生在这里。据当地人介绍,这里叫官田坝,究其来历,还有一段故事。据说,李为卸任归家时装了十几个箱子,让马驼着回家。沿途官员看到他的怪异举动后,就向皇上参了一本,说他贪脏枉法、为官不廉。皇上就派人来查他,被强令打开箱子后,大家都傻眼了,因为里面装的全是石头和书籍。一问之下才知道原委,原来他为官清廉,积累下来的就只有两箱书,回家后怕乡亲们笑话,只好出此下策。来人又到李为当过官的地方调查,官员和群众都反映李为是个有作为的好官。就将调查的情况回京向皇上作了回复,皇帝感叹李为的清廉,就派人给他送来几箱银子,作为对他的奖励。李为后来就用这些钱买了这个地方,再后来就叫官田坝了。

    还记得小时候经常念叨的一首打油诗,至今想起来都很好玩,我的童年,正值上世纪80年代,而我的家乡,在上世纪70年代末就用上了全公社(马坪公社)用辛勤和汗水修建起来的石笋沟水电站的电,比乌江水电站还要早,所老一辈的人说,那时石笋沟的电,曾经供到了团溪,随着时间的摧移,供电的面积越来越少,后来只剩下当时的马坪公社和息烽县养龙区的一个小村,电越来不稳定,有时候一天晚上要停很多次,每次几分钟或是十几钟不定,一停电的时候,我们就对着电灯念叨:电灯亮,好算帐,电灯熄,撞到段廷国,段廷国的手艺好,金泡银子打得亮堂堂。段廷国,是石笋沟水电站的第一代工人,就因他的手艺而在当地出名,发电机出了问题,非他不能搞定。现石笋沟水电站早也卖给了遵义县供电责任公司并进行了重新改造并网发电,原属石笋沟水电站供电范围早也实施了农改,再也不用担心经常停电的烦恼了,而技术高超的段廷国也因病于三年前离开了人世,把我了解,石笋沟的第一代水电人都已经离休,石笋沟电站已经不再是当年的那个时常停电的电站。而这首打油诗也随着时间的流逝而逐渐被人们遗忘。

  每每想到这些土谚语和打油诗,就想起了自己的童年,天真烂漫的童年已不在,而那些残留的记忆也随着时间的流逝而渐行远去,留下的只有无穷的回味,回味曾经美好的过去,回味那些淡忘的人和事。

  评论这张
 
阅读(847)| 评论(1)

历史上的今天

评论

<#--最新日志,群博日志--> <#--推荐日志--> <#--引用记录--> <#--博主推荐--> <#--随机阅读--> <#--首页推荐--> <#--历史上的今天--> <#--被推荐日志--> <#--上一篇,下一篇--> <#-- 热度 --> <#-- 网易新闻广告 --> <#--右边模块结构--> <#--评论模块结构--> <#--引用模块结构--> <#--博主发起的投票-->
 
 
 
 
 
 
 
 
 
 
 
 
 
 

页脚

网易公司版权所有 ©1997-20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