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加关注
   显示下一条  |  关闭
温馨提示!由于新浪微博认证机制调整,您的新浪微博帐号绑定已过期,请重新绑定!立即重新绑定新浪微博》  |  关闭

乡村教师的博客

隐居于村野,遨游于网络,看时事变化,品百味人生,过平淡生活……

 
 
 

日志

 
 

暑期凯里行——(8)感受凯里的酸文化  

2010-07-31 17:57:55|  分类: 生活随笔 |  标签: |举报 |字号 订阅

  下载LOFTER 我的照片书  |

来到凯里,不得不提到凯里的酸文化。生活百味,酸、甜、苦、辣,酸当家。黔东南是“吃酸”的故乡。日常生活的家宴、宴会、红、白喜事中,酸食无处不有。男女老少,都有“嗜酸”的爱好。难怪当地乡谚说“三天不吃酸,走路打偏偏”,道出了黔东南的酸食文化的特色功效和风格。

在世界“吃在中国”。在中国素有北咸,东南甜,西辣的说法。气候干燥食为盐、气候湿热食为甜、气候潮湿食为辣。同为吃辣,湘、贵、川又各有妙趣,有所谓的“不怕辣”、“怕不辣”,“辣不怕”的戏说。具体而言,贵州是酸辣,四川是麻辣,湖南是炸辣。黔东南又与贵州其他地区不一样,强调和突出的是第一个字“酸”,而其他地区则强调和突出第一个字“辣”。   常言说“除油盐无贵味”,历史上,黔东南地区严重缺盐,只得用酸与辣来调味,可见酸食习俗,实非偶然,它是地理环境、气候条件、物产资料及人的生理需要等多种因素综合的产物。黔东中地区气候潮湿,多烟瘴,流行腹泻、痢疾等疾病,嗜酸不但可以提高食欲,还可以帮助消化和止泻。因此,每家每户都少个了几个酸坛子:酸水坛、醋水坛、奄莱坛、腌鱼坛、腌肉坛,还流传着三月腌菜,八月腌鱼、正月腌肉”和“坛不下,莱不烂”等关于酸食的腌制季节和保存方法的俗语。由于历史和地理环境的原因,黔东南苗、侗人民在长期的生产实践和生活实践中,创造了自己不同于其他地区、其他民族吃酸的独有风格和制作工艺,形成了具有鲜明个性的“酸食文化”,仅酸的制作就有近10种工艺。

在凯里,无论你到哪个馆子,都少不了有酸,这段时间,中午不能回去做饭,只有吃快餐或是炒饭,一个电话过去,很快就有人给你送来,比起遵义来说,无论何时,无论是快餐还是炒饭,都会多了一道菜,那就是酸汤,这里也酸汤与遵义的不一样,看起来像是汤菜,但吃起来却酸得要命,我不习惯吃,每次送的酸汤,我都会原封不动的倒掉,可谓是一种浪费。 某天晚上,我到星光灿烂叫了一份炒饭,同样额外也多了一份酸汤。这也许就是凯里的特色文化之一吧。

  评论这张
 
阅读(452)| 评论(0)

历史上的今天

评论

<#--最新日志,群博日志--> <#--推荐日志--> <#--引用记录--> <#--博主推荐--> <#--随机阅读--> <#--首页推荐--> <#--历史上的今天--> <#--被推荐日志--> <#--上一篇,下一篇--> <#-- 热度 --> <#-- 网易新闻广告 --> <#--右边模块结构--> <#--评论模块结构--> <#--引用模块结构--> <#--博主发起的投票-->
 
 
 
 
 
 
 
 
 
 
 
 
 
 

页脚

网易公司版权所有 ©1997-20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