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加关注
   显示下一条  |  关闭
温馨提示!由于新浪微博认证机制调整,您的新浪微博帐号绑定已过期,请重新绑定!立即重新绑定新浪微博》  |  关闭

乡村教师的博客

隐居于村野,遨游于网络,看时事变化,品百味人生,过平淡生活……

 
 
 

日志

 
 

一堂“失败”的好课(转)  

2010-04-22 22:07:21|  分类: 教育随笔 |  标签: |举报 |字号 订阅

  下载LOFTER 我的照片书  |

 

这是实验区一堂尚未正式进入课改的小学自然课。

  为节省篇幅,这里只呈现课的一些片段,并隐去了所有的真名。

  课有些不平常,听课人中有2位教育部基础教育司派来的专家、4位省教研员、3位当地教育部门的领导和一些外校教师。

  上课的老师叫罗吉,约四十多岁。她经历过一些大的场合,但今天这种阵势,估计也是第一遭。

  课是以这种方式导入的:

  "我们很熟悉的东西,其实我们并不一定很了解。"罗吉老师说,"比如,水,天天喝,天天用,可一些性质我们仍没注意到。不信,请看下面的实验。"

  实验装置为玻璃管下连着一圆底烧瓶,即在塞紧了胶塞的烧瓶上,插入了一根筷子粗的玻璃管。

  "里面有什么?"老师问。

  "红色液体。"学生答。

  "说详细一点。"

  "红色液体充满了烧瓶,并上升到玻璃管中。"

  "对"老师点头,然后说"红色液体其实是水,为便于观察,加了两滴红墨水。"

  "将装置放到热水中,会出现什么现象?"

  "烧瓶变热!"

  "烧瓶里的东西也将变热!"

  老师听后笑道:"真的不了解水!不信就动手试一试。"

  一试,玻璃管里果然出现了怪事,学生十分惊讶。

  "你们惊奇什么?"老师明知故问。

  学生兴奋地嚷道:"玻璃管里的红水会动,会往上跑!"

  "这说明了什么?"

  一些学生说:"水增加了。"

  "是什么地方的水增加了?"老师不解地问。

  "装置里的水增加了。"

  "根据是什么?"

  "从玻璃管看,水面上升,所以水增加了。"

  老师问:"水增加了,是水的质量增加了,还是水的--"话到了嘴边,她又咬住了。显然她不愿意说出"水的体积增加"这几个字。

  她换了一种问法:"水增加了,是不是你们加进了水?"

  "没有啊!"学生们说。

  "没有加进水,那水怎么上升了?"

  "这--,这--,"学生们张着嘴答不出来。

  "给你们5分钟,小组讨论一下,为什么水上升了?这说明了什么?"

  "说明什么,不就说明水的体积增加吗!"后面一个听课老师小声说。

  她的同伴则说:"可这话必须从学生口里说出来,否则,怎么体现课改新理念呢!"

  "明白了吗?"罗吉老师问。

  "明白了。"学生们答道。

  一个男孩抢着说道:"水没有增加,是烧瓶里的热空气把水挤起来了。"

  "塞子把烧瓶里的空气堵住了,空气变热,把水推上玻璃管里去了。"另一个学生补充道。

  "还有其他意见吗?"老师一连问了三次,没人出声。

  "这两位同学说的,你们同意吗?"

  学生们说:"同意。"

  "烧瓶里明明装满了水,怎么会有空气?"教师急了,声音变高。

  "水上升,说明水的体积增大了,是不是?"没有时间再拖,教师直接问了。

  "是"两个女孩应和道。

  "是什么使体积增大?"

  "热气。"几个学生脱口而出。

  "你们说的热气实际是热量。"老师解释说,"吸收了热量,水的体积变大。"

  各组按教师的吩咐,将装置从热水中取出,放入冷水中。

  "看到了什么?"老师问。

  "玻璃管里的红水下降了。"

  "为什么下降?给你们一分钟想一想。"

  大概有了前面的学习,学生准会说:"水受冷,体积缩小,水面下降。"可学生偏不这样说。

  "水下降,是因为管里的水退下去烧瓶里;水之所以退回,是因为烧瓶变大了。"

  "烧瓶会变大?"教师惊奇地说,"烧瓶可不是气球哟,想变大就变大,想变小就变小。"

  这句话,逗得孩子们笑了起来。

  "其实,因为受冷,水的体积缩小,水就下流了。"老师给出答案。

  各组学生又用酒精做了实验。

  然后,师生们共同总结道:

  "水有热胀冷缩的性质,

  酒精有热胀冷缩的性质,

  水、酒精都是液体,

  由此可以推出,

  液体都有热胀冷缩的性质。"

  "刚才得出了什么结论?"老师问。

  "液体有热胀冷缩的性质。"学生说。

  老师举起一个烧瓶说道:"这是煤油。它有热胀冷缩的性质吗?"

  "没有!"学生们毫不含糊地说。

  "怎么?它不是液体吗?"

  "是液体,但不是红色的液体,所以没有热胀冷缩的性质。"

  (学生之所以这样想,可能是因为前面的水和酒精都染成了红色。)

  "你们愿不愿意用煤油做一下实验?"老师问。

  "愿意。"学生说。

  几分钟后,各组都做完了煤油实验。

  老师问:"你们刚才的想法对吗?"

  全班叫道:"错了,液体的颜色不影响热胀冷缩。"

  这堂课,经过一波三折,似乎快要成功了!

  "今天学习了液体的热胀冷缩。下面做道题,看看掌握得如何。"老师说。

  "是道是非判断题,题目为:酱油、菜油都有热胀冷缩的性质。"

  "对还是错?"老师问道。

  全班学生异口同声地叫道:"错!"

  老师愣住了,片刻后方问道:"难道酱油和菜油不是液体?"

  "是液体,但酱油和菜油是可以吃的。"一些学生说。

  "酱油有色素。"有几个学生说。

  "菜油烧不着,所以不会热胀冷缩。"另一些学生则说。

  "刚才做过实验,酒精、煤油会不会热胀冷缩?"老师问。

  "会。"学生们说。

  "现在,酱油、菜油会不会遇热就膨胀,遇冷就缩小?"老师又问道。

  "不会。"学生们坚定地说。

  "这只是你们的猜测,"老师苦笑着说,"实际上,是会的。"

  "啊!"学生情不自禁地叫出了声。

  下课了,罗吉老师心情沉重地走出了教室。

  下面就要评课了,不知上面的人会说些什么!

  * * *

  座谈开始了。

  罗吉老师谈了自己的看法:

  "虽然自然课还没有课改,用的仍是老课本,但学校组织的课改学习,我们都参加了。

  通过学习,我们认为:

  老师讲,学生听,那是老课堂;

  学生说,老师听,这才是新课堂。

  学生说对说错,是一回事;敢不敢让学生说,又是另一回事。

  教学要走出新路,必须要有勇气。"

  "但是,"罗吉老师话锋一转,

  "新课堂也好,老课堂也好,讲的是"实效"二字。

  这堂课的目的就是要教会热胀冷缩,但没有教会。后面的测试题,全班没有一个学生答对,没有一个!"

  "教学目标没有达到,这是一节失败的课!"罗吉老师说这句话时,满脸都是愧色。

  校长看这局面,觉得有必要说一些情况。

  "由于一些原因,备课没有备充分。

  原计划中,没有这节公开课。昨天,看到专家离开之前还有一些时间,才临时商议上这课。

  可能是时间仓促,自然课老师胃病急发了,我叫罗吉老师顶上。

  罗吉老师是副校长,现在教的是数学,以前教过一些自然。"

  罗吉老师接口说道:"昨晚,听说上这课,我也慌了。以前没上过这部分,会上出什么结果,心里没有底。

  后来又想,自己有教学经验,这部分也不难,怕什么。

  现在看,我过分自信了。课上成这个样,我没有预料到。"

  一直在听的教授问道:"什么你没有预料到?"

  "实验,做了;讨论和总结,也进行了。该做的都做了,按理学生应掌握了,可--"罗吉老师直叹气。

  "可能是我们的学生基础差。"本校一个老师说。

  "不,"罗吉老师摇头,"可能还有更深的原因。"

  "比如,在我们眼中,液体就是液体了。可你看到,小孩不这样想,认为有红色的液体、可吃的液体、可燃烧的液体……"

  "对,小孩认为只有某些特殊的液体,才有热胀冷缩的性质。"博士说。

  罗吉老师内疚道:"这怪我,液体种类太少。"

  "你的意思是……"教授说。

  罗吉老师说:"多用几种液体,就不会闹出'酱油可以吃,不会热胀冷缩'这种笑话。"

  教授摇手笑着说:"那倒难说。假设除了醋外,常见的各种液体学生都做了,然后问醋会不会热胀冷缩,你猜会怎样?"

  罗吉老师微笑不答。

  "不会,因为醋是酸的,和其它液体不一样。"教授模仿着学生的腔调说,引得在座的人笑了起来。

  "怎么会这么难呢?"罗吉老师困惑不解。

  博士解释道:

  "难在与日常经验不相符。比如:你说,水受冷,体积会变小。可孩子们觉得一杯热水冷了,并没有浅下去一点。又比如:炒菜前,菜油也加热到高温,可并没有见体积增大。人都是更相信自己的感觉,儿童尤其如此。"

  "对一件事,孩子的理解可能和我们完全不同。"教授说。

  "对"罗吉老师很有感触地说,"比如,做水的实验,管里的水柱升高,说明水的体积增大了。可学生并不这样认为, 一会儿说水多了; 一会儿又说水没多,是烧瓶里的热空气把水挤上去。"

  "为什么一会说水多了一会又说没多?"教授敏锐地问道。

  罗吉老师说:"我到现在也没搞懂。"

  博士解释说:"说明学生心理存在冲突。"

  "什么冲突?"教授追问。

  "过去的经验与现在的实验现象冲突。"博士说。

  "请具体一点!"

  "每天喝水用水时都看到:往容器里加水,水面上升。可实验却是:没加水(装置是密封的),水却上升了。这就是冲突!"

  "孩子如何解决这个冲突呢?"教授问。

  "认为里面有空气,空气受热,把水挤上去了。"博士说。

  "为什么要这样解决?"教授问道。

  这问得太怪了,全场的人(包括教授本人),都一时答不上来。

  突然,教授拿起一个装置,问坐在对面的一位小学语文老师。

  "受热,这里面的水会怎么样?"

  "上升。"

  "为什么上升?"

  "当然是热胀冷缩哟。"

  "热胀是什么意思?"

  "就是水的体积增大。"

  "没有加进水,怎么体积会增大?"

  "水松了一点。"

  "那为什么受冷体积会缩小?"

  "水紧了一点。"

  教授兴奋地叫道:"听到了吗,水松了一点,水紧了一点,这是什么意思?"

  "装同样多的水分子,装松一点,体积就大;装紧一点,体积就小。"其实,到了这时,博士不用说了,大家早就明白了。

  是什么导致这堂课失败?

  原因之一就是小学三年级的学生没有,也不可能有分子的概念。

  清楚这点,罗吉老师心理轻松了一些。只听她问道:"备课时,我怎么没有想到这层困难呢?"

  "实话说,我也是刚才与大家讨论时才想到的。"教授说。

  "以前,你没听过这堂课?"罗吉教师问。

  "听过,就是前不久在其它地方听的。"

  "他们上得如何?"校长急切地问。

  "效果很好,学生掌握了热胀冷缩。"

  "他们是怎么上的?"罗吉老师问。

  教授没有直接回答,而是说:"在听课过程中,我向孩子借了课本。当翻到上课这页时,我僵住了。"

  "为什么?"别人问道。

  "课上要问的问题以及标准答案,早已记在上面。"

  "啊,敢如此作假!"人们叫了起来。

  教授说:"研究课要真实,只有真实才有研究的价值。

  你们的课就很好,可以看到学生的真实表现,可以听学生的真实想法,提供了一个真实的案例,让大家讨论研究。

  说心里话,听到这堂课,我感到高兴。不然,我真不知道孩子学习热胀冷缩还会有这么多的困难。"

  座谈会结束了。专家们离开了实验区。

  后来,罗吉老师的处境怎么样?

  没有怎么样。

  她并没有因这堂课而受到责难;

  反而因这堂课,她受到教授的邀请,参加了他主持的一项教育部的课题研究。

  评论这张
 
阅读(592)| 评论(0)

历史上的今天

评论

<#--最新日志,群博日志--> <#--推荐日志--> <#--引用记录--> <#--博主推荐--> <#--随机阅读--> <#--首页推荐--> <#--历史上的今天--> <#--被推荐日志--> <#--上一篇,下一篇--> <#-- 热度 --> <#-- 网易新闻广告 --> <#--右边模块结构--> <#--评论模块结构--> <#--引用模块结构--> <#--博主发起的投票-->
 
 
 
 
 
 
 
 
 
 
 
 
 
 

页脚

网易公司版权所有 ©1997-2018